亚太地区的科学正在崛起,但它能够持续多久?
全球正笼罩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阴霾中,科学已成为了全世界的希望之光。多亏了科学,让我们能够根据过去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经验,找出病毒传播的原理,并在短时间内开发疫苗。
不出所料,全球人类日益提高的希望也反映在今年的科学现状指数 (SOSI)。这是由环球科学公司3M委托而进行的一项年度第三方调查研究,目的是追踪人们对科学的态度。从今年2月到3月,多达1万7000人参与2021年版本的调查,上一个版本只有1万4000人,这是至今最大的数据库。
研究显示,科学为亚太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希望。随着全球大规模接种疫苗,人们仰赖科学去帮助恢复和振兴他们的生活,甚至开启复苏之路。多达91%的受访者表示,科学给予他们对未来的憧憬,以及90%受访者盼望在科学的帮助下,2021年会比2020年来得更加好。
希望在哪里,信任就在哪里
科学除了带来希望之外,相信科学也成为一种潮流趋势。如今,亚太区绝大多数受访者(91%)选择相信科学,86%受访者则信任科学家。这是科学现状指数首次在2018年进行以来,所看到对科学信任度最高的一次。
这个区域的人们对科学也有深切的感受。60%的人认为,科学对他们以及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,稍微高于全球平均水平(56%)。
此外,我们的态度也有所改变。73%的人表示,当有人质疑科学时,他们会站出来捍卫科学。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是病毒大流行和疫苗一直围绕在矛盾和虚假的论述之中。
可持续性的溢出效应
或许这和大众普遍看法相反 ,但病毒大流行并没有掩盖了气候变化的问题。事实上,新冠疫情让亚太区的人们比全球其他国家更加关注这个问题。82%的人表示,新冠病毒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,这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。
受访者也对气候变迁感到忧虑,因为90%人认为,必须立刻采取更好的解决方案来缓解气候变化。另外,89%人也相信人类应该跟随科学的脚步,好让这个世界能够更加永续运作。
庆幸的是,各国领导者也正在响应这个号召。根据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(UNESCAP)在2020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,亚太区国家一共实施了111项针对绿色复苏1的政策和措施。
马来西亚去年11月公布的2021年财政预算案,更将永续发展列为政府的重点项目。
其中包括成立信托基金,鼓励公共和私人领域对永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;发出大马首个永续发展债券;为各州保护生物多样性(Biodiversity)提供奖掖;以及启动红树林种植和保育计划。2
但这可以持久吗?
科学是社会为我们解决严峻挑战的重要一环,只要看到今年的成果,相信许多人都会同意这个说法。我们十分感恩科学的飞跃进步,也看到越来越多人为科学挺身而出。
但是我们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完成。89%的受访者认为,我们需要在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教育计划中增加更多元和包容性的内容;以及91%的人认为,企业在提高STEM领域的多元性上面扮演着关键的作用。
此外,随着新变种毒株一再出现,以及新一波疫情涌现,没人知道这波大流行何时才能真正结束。今年还剩半年时光,现在就预测我们对科学的兴趣会持续多久,仍言之过早。
不过调查显示,亚太区29%的受访者依然不确定,或者不相信这股科学热潮会持续下去,虽然这项数据远远低于全球平均的41%,但是这项趋势令人担忧。对科学的信任和重视是对抗围绕住新冠病毒的虚假信息的关键,这对我们能多快找到出路起着极大的影响。因此,我们需要继续推动科学。
企业在促进科学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
这是企业和商业领袖应该进入的领域——倡导科学。而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为社区提供优质的STEM教育机会。
3M通过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菲律宾、泰国和越南举办的“3M灵感挑战赛”(3M Inspire Challenge)大力提倡科学和创新,这是一项区域性案例竞赛,鼓励各所大学本科生针对科技、永续发展和创新主题,寻找出解决方案。
企业是最早了解科学力量的单位。他们已利用科学来开发更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,兴建更好的设施以及优化商业模式。
随着企业的加入,借助他们的资源来支持科学,我相信我们可以延续这股激励人心的势头,在本区域和其他地区创造一个更安全、更环保、更强大以及更公平的未来。
齐心合作是前进的方向
虽然前方障碍重重,但有一件事是明确的。为了推动本区域的科学发展,需要跨领域和跨国界的合作。
幸运的是,科学已经被视为是塑造、强化以及改善地区的必要条件。93%的受访者认为,投资在科学能使他们的国家变得强大;而87%的人则认为,如果让更多的人从事与STEM 相关的行业,他们国家的经济也会随之改善。
在病毒大流行期间,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国家、公共和私人领域齐聚一堂,无私地共享知识和资源。我相信我们能够延续这股激励人心的势头,在本区域及其他地区建立一个更安全、更环保、更强大以及更公平的未来。
—完—
1 Are countri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itiating a “Green Recovery”?
Comments
Post a Comment